足迹
朱标跟朱元璋顶嘴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437章大孙离真正的帝王之道越来越近了(第1页)

锦衣卫的行动很快便结束了,仅仅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。应天府内数不清躺了有多少具尸体,即使尸体直挺挺的躺在路边也没有百姓敢上去收拾。只怕是多看一眼,便会被锦衣卫一刀斩杀。一车一车的人被押送至诏狱和五城兵马司之中,两个部门此时此刻全都忙得团团转。仅一天时间,应天府内便死了上千人。这些人当中很多都是与本案无关的平民,只因多看了一眼便被当街处死。太孙殿下被刺杀的消息也很快在应天府内传开,百姓们议论纷纷。“为何还有人想害太孙殿下啊?”“太孙殿下可是大好人啊,给下人的工钱是整个应天府内最多的,平日里也很照顾我们这些下人。”“听说蓝家庄就是太孙殿下亲手创立的,我可受了这蓝家庄不少恩惠啊!”“说太孙殿下是当今的活菩萨都不为过,为何还有人想加害与他?”“我可听说太孙殿下还专门向当今皇上求情,请求皇上不要把罪过牵连到平民百姓身上,这难道不是活菩萨吗?”……有关朱雄英的消息很快便在应天府内传开,百姓对朱雄英更是人人称颂,赞不绝口。此消息能传递的如此之快其中自然少不了朱元璋的干预,他在谋划行动前便已经想到了这一步,为的就是能保住朱雄英的名声。朱元璋可是操控名声的一把好手,不然他也不可能到如今还保留着如此好的口碑。即便是开展了很多屠杀行动却还能受到百姓们的拥护,可见朱元璋的手段有多高明。囚犯已经全部到位,三司会审马上召开。平民多半不在三司会审的范围之内,他们要针对的主要还是朝中大臣和外来使臣。其中东瀛的外来使臣最为倒霉,成了三司会审的主要审理对象。今年三月份,东瀛的外交使臣三番五次的提出想跟大明开展朝贡交易,但却一直都被大明拒绝。这次刺杀之事,东瀛的外交使臣有足够的作案动机。至于官员那边,被牵扯到的人并不算多,只有三十余人。他们之中大多是一些敌对商会的掌门人,背后偷偷操控着商会来针对蓝家庄。审讯的过程并不复杂,只简单的询问了几个问题便草草结束,甚至都无一人做口供。朱元璋对这次案件下了最后通牒,下令三天内必须要彻底了结。这就导致锦衣卫一众人几乎没怎么深入过程,很多人几乎都没询问便被拉出去直接处死。三天之后,所有涉案的重犯都被一起拉到承天门外的广场上。此时广场上早已聚满了民众,人山人海围的广场水泄不通。囚犯全都齐齐跪倒在地,等到午时便直接问斩。除去今天才被问斩的重刑犯,三天内牢狱之中一共处死了三千余人。如此多的人一起被处以死刑,这在整个大明都非常罕见。“午时已到,行刑!”刽子手挥舞起手中的砍刀,无数囚犯人头落地。坤宁宫内。朱雄英坐立难安,心中久久无法平静。他知道此时此刻承天门外有无数人正因自己而死。朱雄英无论如何宽慰自己,心中始终都跨不过去这道坎。他不是没有见过血流成河的场面,但因自己而死的这还是第一次。朱雄英端起桌上的茶水一饮而尽,心中的烦闷和苦涩迟迟消散不去。他心中何尝不知老爷子说的话是对的,要想维护这皇家的威严就必须要杀伐果断。只有让这些无耻之徒付出血的代价,其他人才能生出敬畏之心。如若不是朱雄英阻拦,这次刺杀案死的人只怕会更多。这些死亡人数可能在皇帝眼里只不过是一串冰冷的数字,他们要的只是这最后的结果。只要百姓能对皇家生出敬畏之心,那么这些人就没白死。……奉天殿内。朱元璋忧心忡忡的坐在大堂之上。“皇上,当真不去看一下太孙殿下吗?”冯贵见朱元璋面露苦涩,于心不忍的问道。朱元璋叹气道:“有些事还是要大孙去亲自经历一番才好,毕竟咱不能跟在大孙身后一辈子。”朱元璋起身殿外看去,心中不免有些唏嘘。大孙的优秀,他是看在眼里的。但大孙做事上还是不够残忍。残忍有时并非是贬义词,想要当好这皇帝就必须要先学会残忍。帝王之道,并不是只看重个人能力。如何去操控人心,去维护这皇家威严也是重中之重。若帝王不够残忍,换来的很有可能就只是身边的人的背叛。人心很复杂,只有恩威并施才能维护这其中的平衡。这点是大孙必须要经历的,也是一个优秀的帝王所必须要经历的。想到这朱元璋也无心批阅奏章,对朱雄英的忧虑又增添了几分。他心中还是担心这个生性善良的大孙会迈不过去这道坎。“皇爷爷,我来看你了。”“孙儿让皇爷爷费心了。”一阵熟悉的声音传来,朱元璋抬头看去竟是朱雄英。朱元璋原本紧皱的眉头此刻终于舒展开来,看到朱雄英的那一刻朱元璋的心里是何等的开心。“咱可没有担心,难不成咱大孙连这点事都做不好吗?”“雄英你来的正好,快陪咱一同用膳吧!”见朱雄英能够迅速振作起来,朱元璋心里倍感欣慰。看来自己的大孙离真正的帝王之道已经越来越近了。……距离朱雄英被刺一案过去了近半个月,街上的百姓已经无一人再谈论此事,就好似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样,应天府的大街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。不过茶馆之上,说书人对朱雄英的评述可从未停止过。应天府内几位说书先生不分昼夜的编造有关太孙殿下的故事,为的便是能在说书时多要几个钱。明朝初年,小说产业发达,几乎人人家中都藏有几本小说。哪怕是当今的皇上朱元璋,偶尔也会挑选几本小说来看。就比如说《水浒传》。《水浒传》之所以能在明朝初年如此流行,很大的一部分都归因于朱元璋喜欢。